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
最後的 supor ~
這半年來發覺 supor 自帶程式的包包, 烤焗的時候都是先漲後縮....
這種不是因為發酵過度的收縮.....比較像是因為火力一下子關掉, 本來漲鼓鼓的半圓一整個的降低了高度...(表面形態不變, 只是降低了高度 )
而包包的口感也不太好 比起第一部, 有一種入口膠膠的感覺......
手功排氣做型的話這感覺是沒有的, 機子排氣的話這感覺就很重了
所以早前都只是用它來搓搓麵團, 有時候會拆 step 只用它的烤焗程式去焗包 ~
搓麵團的話它的速度太慢了, 一個15分鐘的程式, 會慢速先攪拌3分鐘...那就算跑3個15分鐘的搓揉, 花了45分鐘可以也只收到 36分鐘的認真工作 .....
再配上那個雪藏浸泡大法 ( 先搓揉一個程式, 雪30-60分鐘才加入酵母, 牛油續搓 )
那搓一份麵團隨時要花2小時左右......
單發酵功能也不行了, 從前也吐嘈過了, 重溫一下吧.... 它那個發酵是給酸奶用的, 不適合麵團用, 因為一來便是80-90度了....有時候真的需要溫度發酵的話, 會 run "發酵" 3分鐘左右便要 stop 了... 否則酵母快死了....
現在大多數都是一半時候用打蛋器搓麵團, 一半時候用麵包機花過多小時搓麵團....麵包機始終方便點, 搓好便直接發了 ~
打蛋器還要轉容器, 清洗一堆小工具, 冬天要控制好溫度等等.....
supor直出包的話, 這次就試試加一只蛋吧, 我很少會在麵團加入蛋, 因為不想給加了蛋的那個假象欺騙自己...所以一直欺騙自己的不要加入蛋......
為什麼做直出包 ? 看了上面一大堆廢話, 感受到我平時做包的那個超煩功序了沒有, 有時候也實在太累了...一想到一大堆功夫真的提不起樂趣來 ( 每天還要煮飯買餸啊 )
就當是送別....最後一次讓它發火發熱啊 ....
277g 凍水加一只蛋 ( 水份要看自家麵粉去調整一下啊 )
38g 糖
4g 鹽
35g 低脂奶粉
420g 高筋麵粉
4.2g 酵母
25g 牛油
除酵母牛油外, 所有材料先 run 一個單搓揉程式,
整個內桶放雪櫃30分鐘左右
加入酵母及牛油, run 一個鬆軟麵包程式
color : dark, 提早5分鐘出爐 ~
( 用 light color 焗足全程不夠熟, 所以要用 dark 去焗 )
程式的烤焗溫度會有變化, 即一開始所講的, 高度會降低
可是用 "單烤焗" 功能的話, 溫度就平穩得多了, 高度不會降低, 可是火力會有點強
焗的外皮比較硬脆一點點 ~
即用自帶程式去焗就要選 dark, 但用單烤焗的話就可以選 light 了 ~
當然時間上要自己微調試驗一下
我也不知道是否機子老化才引出這些問題來.....
壞機無提示啊.....
menu 1 , 1000g , dark, 提早5分鐘出爐 ~
加了蛋關係嗎....底部平滑平滑的......
加了一只蛋, 質地已經算是 "好多" 了 ....
平時沒加蛋的, 都當是失敗品快口消滅了它們
面向相機的氣洞 , 膠感比較強....
說穿了所謂的膠感....就是排氣時不順滑的地方來...
一般被排成向上/下方向的, 看上去平平整整, 入口也就順滑了 ~
而剛巧麵團被排得打橫向發展的, 跟向上/下的成了逆向, 入口就自然變成敗壞點了...
當然酵母發酵力, 烤焗時溫度控制都會有影響....可是這些排列得逆向的, 就天生會破壞美感, 口感, 觸感......
這所以為什麼手動排氣都是盡量讓麵團向一個方向伸展....
這所以為什麼土司底部逆向的紋路經常被人嫌棄.....
一般麵包機排氣的一定會有不規則逆向紋理, 只是如果烤焗溫度控制出問題的話,
那個逆向紋理就很膠感了...手摸有點硬硬的, 膠水漿了一般的.....
也有點像是土司底部發不上去的一條膠邊......
當這膠邊分佈得大半塊包也是時, 就是被人嫌棄之時候了.....
底部特寫 ~~ 機子自動排氣的其實還可以啊....只是還可以接受....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